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清明節的故事


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晉國國君晉獻公的寵妾驪妃為使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又想陷害晉獻公的另一個兒子重耳,重耳為了逃避驪妃的迫害,而被迫逃離晉國。

一日,公子重耳迷路在山中,好幾天沒有食物。當時大臣介之推護駕跟隨重耳,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煮熟了給重耳充飢,重耳流亡了19年後,返國即位,即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一一加封跟隨他流亡的大臣,因為由於介之推還鄉探母,晉文公便忘了封賞他。後經他人提醒,他才想起舊事,心中愧疚。便親自到介之推的老家綿山探訪,卻找不到介之推的蹤影。

由於介之推是個出了名的孝子,有人獻計說,如果放火燒山,介之推為了母親,一定會出來的。晉文公便下令火燒綿山,直燒了三天三夜,介之推卻沒有出來。等火熄滅後,人們看見介之推和他的母親,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而發現一片寫著血書的衣襟: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十分傷心,即下令將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每年在這一天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次年寒食節,晉文公到介山祭介之推,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發現那棵柳樹已長出了翠綠的嫩條。晉文公便走上前去,折了一支柳條,編成一個圈兒帶在頭上。隨從的臣子也紛紛仿效他折柳插頭。於是,晉文公便把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 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1]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 ,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 、 赫哲族 、 壯族 、 鄂倫春族 、 侗族 、 土家族 、 苗族 、 瑤族 、 黎族 、 水族、 京族 、 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農事諺語

《 淮南子·天文訓 》雲:“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
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
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清明宜晴,穀雨宜雨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
清明有霜梅雨少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
清明響雷頭個梅
清明冷,好年景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
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42]

節日諺語

◇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魯)
◇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桂)
◇ 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魯)
◇ 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黑)
◇ 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黑)
◇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 清明宜晴,穀雨宜雨(贛)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華東、 華中 、華南、 四川及雲貴高原)
◇ 清明斷雪不斷雪,穀雨斷霜不斷霜(冀、晉)
◇清明無雨旱黃梅 ,清明有雨水黃梅(蘇、鄂)
清明節氣的霜、霧、雷及寒暖與未來天氣均有一定預示,相關諺語有:
◇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雲)
◇ 清明有霜梅雨少(蘇)
◇ 清明有霧,夏秋有雨(蘇、鄂)
◇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豫)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晉、 內蒙古 )
◇ 清明響雷頭個梅(浙)
◇ 清明冷,好年景(遼、冀)
◇ 清明暖,寒露寒(湘)
清明節氣的風對未來天氣及年成好壞也有一定預示,農民極為關心,因此,在民間流傳不少有關這方面的諺語。 比如:
◇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閩)
◇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寧)
◇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冀)
◇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蘇) [4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